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身边的事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儿时回味--黄土湾村的记忆(五)

    信息发布者:王老根
    2019-03-19 01:45:04    来源:原创   原创

    人到中年,容易怀旧,看到什么都要联想过去的时光。农村过去贴的对联“气象更新”也追不上时代的脉搏。

    004a75Y0zy7rQzGpaYpc1&690.jpg

    过去娶媳妇大部分都是套着马车把新媳妇娶过来,娶亲的队伍除了德高望重的长辈外还得有压车的小屁孩,如果路远提前一天就得赶到女方的家里。新媳妇快要上车前,讨要喜钱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,觉得除了马和车轱辘外,马车上所有的配件都可以藏起来索要几个喜钱,一翻讨价还价,拉扯取闹,迎亲队伍高高兴兴飞驰在希望的田野。

    004a75Y0zy7rQB0pKKY30&690.png

     男方家很快就到了,首先把说好的彩礼钱给兑现了,要不新娘子是不会乖乖的下车,这个时候就要能说会道的亲戚做个保证,什么什么时候一定奉上之类的好话,新娘子也只能就坡下驴,拜堂成亲,当然剩下的彩礼钱也就不了了之。

    来的客人一阵客套、寒喧,把娘家陪嫁的被子、脸盆、刷牙缸子等等拿到婚房,等着上桌吃饭。

    004a75Y0zy7rQCjTFWlfd&690.jpg

    好一点的家庭三大件基本上是标配----自行车、手表、缝纫机,这家子竟然黑白电视机也有了,肯定是上等家庭,提前进入小康。

     接下来闹喜的就粉墨登场了,念喜的手里拿一根缠了红布条的酒壶壶,多数人的唱词都是“一进门,喜气升,迎门进来一个要饭的人......”之类的吉利话。这个时候东家请的总管就要出来打发人家的,请注意红布条条上面还拴着几块钱,按老规矩总管就得拿相应的钱奉上,婚事图个喜庆,把喜糕、喜馍馍,再把酒壶壶灌满了,这就算了事。最后红布条上面绑的钱越来越大,讨喜的人越来越多,这个就要总管高超的艺术与他们周旋。旁边看念喜的人也不少,都是接别邻右,总管赶快多撒几把喜糖出去让大家去抢,遇上男的递根烟,“大家进家哇,大家进家哇,”客套话说说就忙别的事去了。

    004a75Y0zy7rQEAaJMHef&690.jpg

    八大碗酒席,扣肉最实惠,那个年代油水少,大家还是馋的溜口水,也有舍不得吃,把自己的一份拿回家给老人和孩子。

    004a75Y0zy7rQEYfiuL83&690.jpg

    长辈们桌子上的菜比朋亲稍微丰富点,大家你一言我一语,等到一对新人过来敬酒,总管喊要几礼?每个人都是说“省点事吧”,然后就把早准备好的钱拿出来作为贺礼。往往这个时候最容易闹矛盾,你花多了他花少了,叽叽喳喳,多事之秋。

     闹洞房是小辈和年轻人的专利,刚开始改革开放没几年,大家还文明一点点,

    先让新娘子拿火柴点烟,每次火着了都给故意吹灭,几次折腾把贺礼钱拿出来得了。

    想要喜烟的坏小子,就让新郎说“你在下,我在上,不算压迫”让新娘说“你浅点,我深点,不算剥削”
    新郎新娘不好意思说,乖乖的就把烟拿出来打发他们。

    004a75Y0zy7rQGUpd5F8b&690.jpg
     婚礼结束,中国的传统,小俩口偷偷地数钱,书归正传,盘算着怎么过好日子,沉浸在美好的未来......

    打赏捐赠
    3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